蒙古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启动暨蒙古文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2025-05-27 来源:本站

  2025年3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承办的蒙古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启动暨蒙古文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赤峰学院、呼伦贝尔学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蒙古文期刊学会、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及蒙古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代表4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评价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蒋颖主持。评价院院长、研究员荆林波和内蒙古社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简小文致辞。荆林波回顾了评价院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评价院在期刊评价、智库评价、学科评价、公共政策评价、科研诚信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他提到,2025年伊始,评价院已启动第四轮A刊评价工作,并首次将蒙古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下简称“蒙古文期刊”)纳入评价范围。荆林波强调,开展蒙古文期刊评价工作,是评价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和重要实践。未来,评价院将继续履行“制定标准、组织评价、检查监督、保证质量”的职责,承担科研诚信管理的责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

  简小文在致辞中指出,蒙古文期刊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够持续推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高质量学术文章,能够在国际蒙古学界和相关国际领域发出响亮声音、具有一定话语权。他表示,希望与评价院携手合作,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为蒙古文期刊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第二阶段主题报告环节由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双宝主持。评价院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苏金燕以《AMI期刊评价及2025工作重点》为题,介绍了评价院A刊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她首先介绍了A刊评价的宗旨、原则和目的,接着简要介绍了A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回顾了三轮A刊评价工作中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的变化。此外,她还介绍了A刊评价同行评议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专家委员会的构建和运行机制。最后,苏金燕详细介绍了蒙古文期刊评价工作的背景、意义、进展和未来计划。 内蒙古蒙古文期刊学会会长温都苏巴图以《蒙古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基本情况》为题,介绍了蒙古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指导思想、基本概况,以及国内外蒙古文期刊的基本情况。

  会议设立了两个分论坛,其中蒙古文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由苏金燕主持。在会议期间,评价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下属的蒙古文期刊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蒙古文期刊专家委员会”)推选出了主任、常务副主任和助理。蒙古文期刊专家委员会的正式名单将在适当时机公示公布。会议重点围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章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换届增补办法》展开了讨论,并就蒙古文期刊遴选标准、收录范围以及构建蒙古文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另一场论坛由评价院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余倩主持。与会人员围绕“蒙古文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期刊评价”以及“蒙古文期刊发展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内蒙古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包银山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蒙古族文学研究室主任纳钦,以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蒙古文)》副主编格根塔娜,分别介绍了两个分论坛的讨论内容。随后,评价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蒋颖作总结发言。最后,包银山对整个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回顾了此项工作的推进历程,为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蒙古文期刊作为蒙古族文化和语言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院将助力蒙古文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与繁荣,同时为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